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詩歌變形的審美規范原則實際上是個偏離度的把握問題。詩歌變形的偏離度具有超量性與超質性的特點。這是否意味著詩的變形可以任意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詩的變形在超越的同時不能記憶回歸。無論怎樣超量超質總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國古代 文論中的概念。我們將它借用過來,并且賦予新的內涵。 所謂“曲形”,是對實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體而言,又分為兩類:對常態生活特征的扭曲。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為誰》開頭一節:“這幾天秋風來得格外的尖厲:/我怕看我們的庭院,/樹葉傷鳥似的猛旋,/中著了無形的利箭——/沒了,全沒了:生命,顏色,美麗!”詩人把秋風吹落葉的日常生活現象用比喻式異化替代手法加以變形描繪,中箭鳥兒猛旋的意象顯然是對實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從語義學角度看,詩人把樹葉和傷鳥拉在一起,是能指與所指的分裂,語符與語義的偏離。樹葉絕非傷鳥,然而正是這一分裂、偏離,創造了新穎奇特的意象,導致了意義的重建,準確描繪了那顆“為誰凄惘”的失戀之心。 對常態邏輯特征的扭曲。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鄭文寶《柳枝詞》:“亭亭畫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離別之恨乃抽象情感,詩人化虛為實,突破了常態邏輯特征將它載入畫舸之中,使船之無情與 人之有情形成強烈對比,從而極言離恨之重且深。正如吳喬所言:“人自別離,卻怨畫舸。義山憶往事而怨錦瑟,亦然。”又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居然把楓林紅色的成因歸之于離人的眼淚,這在事物的因果邏輯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但這兩句唱詞卻極其準確、極其深刻地表現了崔鶯鶯的離愁別緒。 值得注意的是,“形”有實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形與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棄實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藝術符號之形。 所謂“得神”,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是指生動鮮明地傳達出客觀事物的神態情狀、精神氣質、個性特征和審美屬性。我以為,除此之外,“得神”還應得創作主體之神,即表現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獨特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理想等等。 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詩歌變形或得客休之神。李白的“綠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綠水曲》)。第三句用擬人式異化替代變形手法,傳審美容體荷花之神,將荷花盛開的景象表現得神韻完足。 詩歌變形或得主體之神。如杜甫《客夜》開頭“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楊倫《杜詩鏡銓》稱贊它“著‘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處?我以為妙在采用了擬人式異化替代變形方法,賦予無生命的“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領,充分顯示了主體之神,即詩人羈旅鄉愁。天涯孤旅之人懷著一片凄苦之情,長夜難眠,盼著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與他作對,偏不肯明。這就通過天人兩極情感對立的心理差距妙傳主體之神。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仿佛看到詩人那顆被鄉愁炙灼的心。從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看傳主體之神,實質上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緒感受、想象力在對象中的表現。馬克思認為:“植物、動物、石頭、空氣、陽光等等,部分地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部分地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 (摘編自劉正國《詩歌變形的審美規范原則及其要求》) 材料二: 含蓄朦朧美,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種具有特殊表現力的美感效應。其主要特征是:某種深邃的豐富的內容通過某種朦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現出來,成為一種暗示,一種象征,使欣賞者憑借聯想和想象獲得強烈的審美愉悅。白居易《琵琶行》中“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充分體現了詩歌中含蓄的藝術境界?!对娊?middot;秦風·蒹葭》是中國朦朧詩的最早代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作品看來只是描寫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惘悵的心情,但并非直敘,采用工筆式的細描,而是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但這種美感也勢必因距離遠而變得模糊朦朧,不清晰甚至不確定,是一種朦朧美。正因為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的關系,《蒹葭》全詩寫得撲朔迷離、煙水蒼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朦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無從知曉,其文化背景、個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西目是模糊的,且不說肖像如何,連個大致的輪廓都看不到,其高潔、可敬、可愛、令人心馳神往的美,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著的感情指向中,或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來的。“伊人”所在空間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國畫式的“大潑墨”寫意,煙波迷茫,人在何處?“宛在”,更是游移之詞,難于確定,任讀者自己去領悟。 (摘編自翟淑英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變形的偏離度具有超量性與超質性的特點,不能任意為之,要遵循“曲形得神”的原則。 B.曲形是對實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它包括對常態生活特征的扭曲和對常態邏輯特征的扭曲兩類。 C.有美學原理認為主體之神實質上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人思想情感情緒感受、想象力在對象中的表現。 D.古典詩詞中的含蓄朦朧美是菜種朦朧的美的形式通過某種深邃的豐富的內容含蓄的表現出來的。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杜甫的“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搗衣》),寫女子用力搗衣,懸想搗衣之聲能讓遠在邊塞的丈夫聽到。詩人采用的是幻化虛擬變形手法,縮短空間距離,使客觀事物的空間結構服從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結構的需要,這是曲形而得客體之神。 B.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后兩句以幻化虛擬的變形方式極寫孤寂無聊的苦況。詩人情真之極轉面成癡,想落天外,使感覺超越了對象的物理屬性。這是主客之神同時滲透在變形意象中。 C.宋代王祈的詠竹詩云:“葉垂千口到,干聳萬條槍。”蘇軾覺得好笑,說“好則好極,則是十條竹竿,一片葉兒”。他用戲謔的口吻批評此詩。主要是因為此詩僅僅追求外在形態的異化替代變形,而缺乏獨特的神韻,所以難免遭到蘇軾的嘲笑。 D.李白詠廬山瀑布詩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后兩句采用擴張式變形手法,極言瀑流之高,極言瀑布雄渾、一瀉千里的氣勢。但是與廬山瀑布的實際不符,所以蘇軾稱之為“惡詩”。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B.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C.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D.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ɡ钋逭铡堵暵暵罚?br />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鮮明的特色?請結合材料簡要回答。(4分) 5.材料一強調詩歌變形的手法,材料二強調詩貴含蓄朦朧?!都t樓夢》48回也有林黛玉論詩一段話,堪稱形象的古典詩歌創作的教科書,讀后分三條概括林黛玉的主要觀點。(4分) 黛玉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這樣,我就拜你作師。你可不許膩煩的。”黛玉道:“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垂湃说脑娚弦嘤许樀?,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徵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暘、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死亡之約 戴 希 貞觀七年臘月初八,迎著紛紛揚揚、漫天飛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駕臨朝廷大獄。 大獄里關押著已判死刑、只等批準執行的390名囚犯。 此時,他們有人直勾勾地盯著唐太宗,有人眉頭緊鎖,有人不停地眨巴著眼睛……都不知道玉樹臨風、英俊瀟灑的唐太宗,酒葫蘆里裝的是什么藥。 “我是李世民,今天問你們兩個問題,你們要如實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囚犯,“第一,對朝廷大獄給你們所定的罪行和罪責,你們可有異議?” “皇上,我們一點不冤,我們認罪伏法!”囚犯們應聲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聲如洪鐘,“說說臨死前,你們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風的囚犯徐福林,趕緊連磕三個響頭,抬起頭哽咽著說:“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兒,與他們做最后的話別!” “這個,”唐太宗仔細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轉向其他囚犯,“你們呢?都不要顧忌,但說無妨!” “皇上,我們也一樣!”囚犯們迫不及待地叩頭、高喊。 “既然這樣,我和你們訂個‘死亡之約’,可都愿意?” “我們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點頭,“第一,準許你們不受任何約束地回家,看望你們的父母妻兒!” 囚犯們顫抖了,他們的眼里都有淚光閃爍。 唐太宗威嚴地審視他們,又說,“第二,你們必須保證:來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個不少,自行、準時地返回朝廷大獄,伏法受罪,主動送死!” 囚犯們一愣。他們相互看看,點頭示意,高喊:“皇上,我們保證!” 戶部尚書兼大理寺卿戴胄額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這些囚犯可是殺人越貨、罪大惡極之徒!他們喪盡天良、毫無人性。您放他們出獄,萬一他們兇相畢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辦?” 唐太宗輕輕拍拍戴冑的肩膀:“愛卿,誠心才能換忠心!我肯定他們不會辜負我對他們的信任!” “這……”戴冑不由自主地搖頭。“別說了!”唐太宗對他擺了擺手,然后毅然轉向囚犯們:“此事已定!你們,都起來吧!” 霎時,囚犯們淚如泉涌,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起來。 牢門一開,囚犯們就像掙脫了牢籠的野獸,撒開雙腿,沒命地向家中奔跑。他們擔心唐太宗變卦??伤麄冨e了。 秋高氣爽,惠風和暢。都城長安。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民眾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獄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時間,150米寬的朱雀大街上人頭攢動。人們踮起腳尖,好奇地張望,耐心地等待。 這是貞觀八年九月初四,一個史無前例的死亡之約! 沒人相信囚犯們守信用!他們來是想驗證自己的猜想,是想親眼看見唐太宗怎樣應對突然的變故。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個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獄。他們個個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擻。 人們目瞪口呆,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 晌午到了。清點人數,已返獄389名!還差1名?戴胄急了。“怎么辦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問。 唐太宗濃眉一皺:“再清點一次,查查有誰未到?” 又清點人數,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傳開,不僅看熱鬧的民眾七嘴八舌,已返獄的囚犯們也開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爾反爾?狗日的徐福林,他膽敢欺騙皇上?狗日的徐福林,他是混蛋、孬種…… “怎么辦呢?皇上?”戴胄誠惶誠恐地靠近唐太宗。人們也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這邊。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揮。 半個時辰過去,不見徐福林的蹤影。人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囚犯們則怒目圓睜、咬牙切齒。 “怎么辦呢?皇上!”戴胄又小心謹慎,問唐太宗。 “再等等吧!”唐太宗拍了拍戴胄的肩膀。 又半個時辰過去,依然不聞徐福林的聲息。人們憂心如焚。囚犯們暴跳如雷。 “怎么辦呢?皇上!”戴胄怯問。 就在這時,忽然有人高喊:“來了、來了!” “來啦!”人們循著吱嘎吱嘎的車輪聲望出,還真有一輛牛車由遠及近,匆匆趕來。 很快,從牛車的車篷里探出一張男人的臉。這張臉消瘦、蠟黃、病懨懨的。獄吏定睛細看,不錯,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們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囚犯們的怒容也漸漸消弭。 “說說吧,怎么來晚啦?”唐太宗端詳著徐福林的臉。 “返回長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虧中途攔住了一輛牛車,就雇了它繼續趕路。”福林喘著粗氣,“我起了個大早,本想早點返獄伏法,哪料事與愿違。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噬?!” “不,你能抱病返獄,精神可嘉!”唐太宗向徐福林投出贊許的目光。 徐福林掙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車給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過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別動,就在車上待著。” “現在怎么辦?皇上!”戴胄畢恭畢敬地問。 囚犯們無可奈何地低下頭。他們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辦?”唐太宗把囚犯們一一打量過,突然朗聲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讓他們自由回家!” 人們驚訝得把嘴張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們也半晌回不過神來。等終于回過神來,就見他們五體投地地跪在唐太宗面前,熱淚盈眶地高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風云突變,西域叛亂。貞觀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將侯君集為西域遠征軍統帥,統領15萬鐵騎遠征西域。聞訊,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請戰。他們在侯君集的帶領下,—路沖鋒陷陣、英勇殺敵,最后全部血灑疆場、壯烈殉國…… 西域轉眼收復,大唐開始書寫拓土開疆的壯麗史詩! (原載《小說選刊》2015年第9期)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囚犯們應聲跪下,說明他們完全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嚴震住了,不由自主。 B.囚犯們撒開雙腿,沒命地向家中奔跑,說明他們渴望回家團聚,早點見到家人。 C.人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是因為其他犯人都回來了,唯獨不見徐福林的蹤影。 D.389個死囚最終被特赦,并勇赴戰場、以死報國的結局,突出皇恩浩蕩的主題。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故事內核是唐太宗放死囚回家與親人相聚,約定來年返回朝廷大獄伏法,結果這些死囚如期回來后被唐太宗特赦。而核心細節則貫穿在朝廷簽約、朱雀大街圍觀等幾個場面里的人物言語、動作、對話的細致描寫中。 B.小說在高潮細節里,清點回歸的囚犯時,恰恰缺的就是強烈要求回家的徐福林。這個細致渲染的3號人物的故事將微型小說的懸念渲染到了極致,也將2號人物戴胄及眾多民眾對唐太宗決策的懷疑態度以及我們讀者的期待心理放大到了極限。 C.小說寫唐太宗敢在“返期”時來見徐福林時仍然相信他——這個“重復斜升”的情節、讓我們看到了唐太宗的一顆包容、寬厚的仁愛之心,從唐太宗的這個與別人不同的人性內涵中,我們領略到了唐太宗的施仁愛、求道義的治國大略。 D.小說既涉及平民百姓的普遍人性,也涉及帝王將相的深層人性,更涉及一些罪犯、惡人等的隱藏在人性深處的良知和善根,表達了作家希望他們改邪歸正、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給讀者展現了一種“微小說+大歷史+深立意”的藝術風貌。 8.小說中的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小說是如何刻畫人物的?請結合有關文字簡要說明。(6分) 9.唐太宗赦免囚犯,《資治通鑒》是這樣記載的:“貞觀六年十二月,帝親錄系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乃赦天下死因,皆縱歸,使至期來詣京師。”據此,請談談創作歷史小說需要注意的地方。(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