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35 分) (一)現代文閱讀 I(本題共 5 小題,17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題。 材料一: 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必須通過以人類為價值本位的價值追求來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追求,就是努力實現生態正義。只有自覺追求生態正義,才能實現生態文明的價值目標,使生態文明成為現實。 所謂生態正義,就是所有人包括代內所有人和代際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利用生態資源的權利,同時又能公平地分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美國學者巴里曾說:“在柏拉圖的時候,如同我們的時代一樣,任何正義理論的核心問題都是對于人與人之間不平等關系的辯護。作為社會正義的表現形式之一,生態正義同樣也是指人們之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公平、正當性.只不過在這里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是以生態環境為中介的。生態正義具有兩個不同的維度:一是代內正義,即同時代所有人,無論其種族、民族、國籍、性別、職業、信仰、教育程度和財產狀況如何,都能夠平等地享有生態權益和公平地分擔生態責任;二是代際正義,即各個世代的人都擔有保護生態資源可持續性的責任和義務,前代人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應該損害后代人的生態權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實現生態正義,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呢? 對此,當代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做了不懈探索。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當代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要實現生態正義、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須從根本上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生態社會主義。但是這種認為只要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就能走出資本邏輯,從而克服生態危機,顯然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因為,無論是在何種社會,只要存在著資本,資本邏輯就必然會表現出來。 在當前看來,要避免資本邏輯對生態環境的侵害,就必須特別重視節制資本。所謂節制資本,并不是完全消解資本邏輯,而是要對資本邏輯加以限制,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要把它限制在“不能操縱國民生計”或“有益于國計民生”的范圍內。而要有效地節制資本,實現生態正義建設生態文明,僅有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建立一套能夠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包括嚴格的環境立法、完善的環境監管體制以及生態修復、補償機制等等,才能有效防范包括資本邏輯在內的各種個體中心主義和群體中心主義對生態環境的侵害,真正實現生態正義,使生態文明成為現實。 (摘編自汪信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審思》) 材料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而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一項重要任務是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 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該思想深刻指明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的超越。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需要深入研究和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相比具有哪些特征和優勢;深入研究和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人類文明形態演進過程中的歷史地位,對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哪些深遠意義,從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學理支撐。 植根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必須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伴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生態文明領域的體系不斷建立健全: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生態文明領域研究原創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仍滯后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還存在知識分散化、碎片化的問題。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需要從理論范式、路徑選擇、指標體系等多維度發力,既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規律做出系統化學理闡釋,又努力提煉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的原創成果,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摘編自張云飛《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生態正義規定了以生態環境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前代人在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時,不應該損害后代人的生態權益。 B.文章作者認為,如果走出了資本邏輯,就能克服生態危機,實現生態正義,這種觀點與當代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致。 C.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的超越。 D.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需要多維度發力,系統化學理闡釋經驗規律,努力提煉原創成果。 2.不能作為論據支撐“建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一項是(3 分) A.唐代白居易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我國正不斷命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實踐創新基地 C.我國在加強生態哲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美學等學科建設。 D.戰國思想家茍況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代際正義”要求所有人享有生態權益,同時分擔生態責任 B.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生態環境保護”,兩者側重點相同。 C.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順應時代需要而形成,具有原創性. D.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對生態文明建設最為重要. 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3 分) 5.結合材料,談談如何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5 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 4 小題,18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題。 文本一: 生 ——巴金寫意 李輝 巴金這樣說過: “我常將生比之于水流。這股水流從生命的源頭流下來,永遠在動蕩,在創造它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以達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沒有東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還射出種種的水花,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愛和恨,歡樂和痛苦,這些都跟著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們每個人從小到老,到死,都朝著一個方向走,這是生之目標。不管我們會不會走到,或者我們在中途走入了迷徑,看錯了方向。 生之目標就是豐富的、橫溢的生命。” 巴金一生探索著生的意義。他用筆,用一點一滴的身體力行,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一步一步向自己確認的人生目標走著。 巴金把母親稱作“我的第一個先生”。母親教他愛一切人,不管他們貧或富;母親教他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母親教他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仆人·....·在巴金記憶中,母親永遠對他溫和地微笑,讓他感受愛的溫暖。 對生命意義的最初教育來自母親。 “因為受到了愛,認識了愛,才知道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對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這個社會聯系起來的也正是這個愛字,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愛是根底,一切關于生命意義的理解,都由此展開。 1937 年的美麗的西湖,一條小船上坐著幾個焦慮的男子。此行不是為了欣賞美景,而是為營救一個姑娘。幾天前,巴金在上海收到姑娘的求救信。信中說,她讀了巴金的作品,離開了家庭來到杭州,投奔一位親戚。誰知她發覺這位親戚卻與廟中的和尚私下串通,她為自己的命運擔憂。她希望巴金假裝她的舅舅來搭救她。 巴金一直想用作品溫暖讀者,一直希望把心交給讀者。他沒有想到,這一次,他會在現實生活中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向一個弱女子伸出援助之手。 “假舅舅”成功了。他們一行人帶著那位姑娘回到上海,把她交給了另外一位親戚。他在用行動體現從母親那里接受的教育: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他為此而問心無愧。 “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懷有一個愿望,這是沒有人知道的:我愿每個人都有住房,每張口都有飽飯,每顆心都得到溫暖。”從母親那里,從盧梭那里,從克魯包特金那里,從托爾斯泰那里,從許許多多思想家、人道主義者那里,巴金學會如何認識生命的真諦,如何體現生命的價值.廣東的一棵大榕樹,因巴金的描寫而出了名。三十年代初,巴金來到這里,游覽之后創作了那篇著名散文《鳥的天堂》,從此,這里的人們便稱它“鳥的天堂”。在那次旅行中,巴金來到朋友們主辦的鄉村師范,與學生們舉行了一次談心會??粗@些年輕的學生,巴金傾訴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他不善演講,但他的真誠仍然感動了學生。 他說到自己的生活態度: “愛真理,忠實地生活,這是至上的生活態度。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寬怒,對自己忠實,對別人也忠實,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為的裁判官。” “嚴格地批判自己,忠實地去走生活的路,這就會把你引到真理那里去.....”“所以我們的生活信條應該是:忠實地行為,熱烈地愛人民,幫助那需要愛的,反對那摧殘愛的;在眾人的幸福里謀個人的快樂,在大眾的解放中求個人的自由.....” 這正是巴金為自己確立的人生態度。難免會有過失,難免會有缺點,但真實地做人是第一位的。文壇中人很少有人能像巴金那樣擁有廣泛的朋友,很少有人能像巴金那樣充滿懺悔意識,在自我反省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坦蕩而不掩飾,真實而不虛偽。這便是巴金。 1985 年,年過八旬的巴金收到了江蘇某鄉十位小學生的來信,他們向敬重的巴金老人詢問“尋找理想”的問題。很巧,這與半個世紀前的那次談心會,無意中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連接。 雖然年老體衰,巴金仍如當年一樣對理想充滿激情,甚至顯得十分浪漫。他在與孩子們平等交流,實際上,他的一席話,可以看作他對自己漫長人生道路的歷史總結。 還是那個真誠、熱情、浪漫的巴金;還是那個用生命擁抱理想、擁有信仰的巴金。 “理想,是的,我又看見了理想。我指的不是化妝品,不是空談,也不是掛在人們嘴上的口頭禪。理想是那么鮮明,看得見,而且同我們血肉相連。它是海洋,我好比一小滴水;它是大山,我不過一粒泥沙。不管我多么渺小,從它那里我可以吸取無窮無盡的力量。” 他承認自己人生的坎坷和艱難,但支撐他與命運抗衡、執著地走向生命終點的,永遠是對理想的熱愛和堅信: “五十幾年來我走了很多的彎路,我寫過不少錯誤的文章,我浪費了多少寶貴的光陰,我經常感受到“內部干枯’的折磨。但是理想從未在我的眼前隱去,它有時離我很遠,有時仿佛近在身邊;有時我以為自己抓住了它,有時又覺得兩手空空。有時我竭盡全力,向它奔去,有時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時候在我的面前或遠或近,或明或暗,總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團火,一盞燈,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遠給我指路。” (有刪改) 文本二: 巴金:有你在,燈亮著 巴金人生道路的改變,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1919 年 5 月,北京爆發愛國學生運動,四川青年隨即響應,從那時起,德漠克拉西、克魯包特金、托爾斯泰,一大批代表西方先進思想的拗口名詞在四川年輕人中流傳,巴金的家中,那些常常聚在花園里讀紅樓夢、拆酒令的少爺小姐們也開始研究新文化了。從那時起,一個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出現在巴金的夢中,并且再也沒有消失。 陳思和(復旦大學教授):我讀巴金的小說就是在“文革”當中讀的,當時我是中學生,我們當時都非常流行,我們當時對巴金崇拜得不得了。我那時候中學生,只有十三四歲的時候,我當時讀了巴金一本《憩園》,我崇拜得不得了,當時民間的謠傳說巴金在(上海)十六鋪一個水果店里勞動,我當時自己是小孩,我當時還到十六里鋪去找,到處去找,水果店里一個一個去找,會不會有巴金?我想去找找巴金。我看到巴金思想中很美麗的東西,他對人生有一個非常堅定的信仰,他對生命他有一套哲學,他這個哲學就認為,生命像朵花一樣會開花,會幫助別人,我覺得有些想法是非常崇高的。 冰心(文學家):我文人的朋友很多,說真話的人不多,就是說他們有的時候,為了說是面子的,或者說不傷感情的,他就很不......就是敷衍吧,隨便那么說,就是巴金從來不,他跟誰都說真話,他對這個人的看法,他能夠對這個人當面說,越是這樣啊,越顯得他對人的真情。 (摘編自 2004 年04 月 22 日的《東方時空》解說詞)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文本一中巴金把生比作水流,這股水流以及在它的途中射出的種種水花都會不停地向大海流去。這一比喻新穎貼切,形象地表述了生之目標的內涵。 B.文本一中三十年代巴金創作了著名散文《鳥的天堂》,巴金意在將自己對人類的愛推及自然與動物,有意識地把愛的主題貫穿到全部的創作實踐中。 C.文本二中巴金深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從那時起,一個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出現在巴金的夢中,并且再也沒有消失。 D.文本一中介紹了巴金與學生們的兩次談心會,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文本二中介紹冰心談巴金跟誰都說真話,分別側重表現巴金的執著與真誠。 7.下列對文本一中母親教育巴金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母親是一位永遠對巴金溫和地微笑著的富有愛心、深明大義之人,她教育巴金要愛一切人,不管他們是貧還是富。 B.對生命意義的最初教育來自母親,巴金把母親稱作“我的第一個先生”,母親的教育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C.巴金從母親那里接受教育后,曾扮演“假舅舅”向一個弱女子伸出援助之手,用行動幫助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 D.巴金認為生命在于付出,讓每顆心都得到溫暖。僅從母親那里他就學會了如何認識生命的真諦和體現生命的價值。 8.文本一標題為《生》,請結合文本一分析巴金對“生”的理解。(6 分) 9.文本一引用巴金自己的話,文本二引用陳思和以及冰心對巴金的評述,請分析這三處引文的作用。(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