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已及人的己,對于這己,得加以克服于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因為在這種社會結構里,從已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推而已矣”。 在這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個人是對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團體。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權利上控制個人。這些觀念必須先假定了團體的存在。在我們中國傳統思想里是沒有這一套的,因為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 自我主義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的楊朱,連儒家都該包括在內。楊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楊朱忽略了自我主義的相對性和伸縮性。他太死心眼兒一口咬了一個自己不放;孔子是會推己及人的,可是盡管放之于四海,中心還是在自己。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 (摘編費孝通《鄉土中國·差序格局》) 材料二: 個人主義是“個人本位”的,而自我主義是“倫理本位”或“關系本位”的。個人主義的觀念中由于沒有永久的家庭與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就是說,他受到這樣的制約:他要自己思考,自己做決定,并用自己的雙手以及自己的能力開辟他自己的前途。在這種模式中成長起來的人會認為依賴別人是不可容忍的。 自我主義的觀念中,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往往取決于他所處的關系網絡和環境。關系不同,親疏不等,個人的選擇和取舍標準也會有所差別。在他的一生中,因情境不同而存在種種截然有別的真理。既然持有雙重或多重道德行為準則被視為正常,那么這些標準也不會給個人內心帶來任何沖突。一切人間事務、一切較高尚的原則,一切超自然事情以及個人的基本價值觀,都受到在與別人關系的網絡中各自所處的立場的影響。概而言之,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自主、自立、自決,而自我主義會隨情境或關系網絡的變化而調整、改變甚至隱藏個人的觀念與行為。 個人主義崇尚抽象的公共權威,自我主義推崇具體的個人權威。“抽象的公共權威”,可以理解為權力的合法性基礎是一般性的規則尤其是法律。人們對權威的認同或遵從基于正式的公共規則和程序過程,而不是具體的權力行使者及其個人特質。而“具體的個人權威”意味著,權威是來自具體的互動關系和互動情境,在根本上是在社會關系網絡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參與而獲得的,而非在社會地位和角色上獲得的。中國所謂的公共領域實際是由私人領域擴張與轉化而來,或者受到私人領域的支配,從而使得中國社會的公共性供給在相當程度上依賴與取決于處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個個體或某一批個體的道德。 對個人主義而言,“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固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它是一束人和人的關系,是一個控制各個人行為的力量,是一種組成分子生活所依賴的對象,是先于任何個人而又不能脫離個人的共同意志”(費孝通)。而為儒家倫理所接受和支持的整個中國社會結構,是一個突出“特殊主義”的關系結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于過分的強調,終于養成一種強烈的家族意識,而阻害了“個人主義”與“社會精神”的發展。 這樣,凡私人關系范疇之外的各種關系,在道德上就都是無關緊要的,而且普遍不愿對這些關系承擔道德義務。在自我主義的觀念下,“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費孝通)。因此,在特殊主義的觀念中;正式規則往往會因為人情、面子、關系等因素的影響而被扭曲甚至失效。 在與個人主義比較的意義上以及在公私關系的意義上,倫理本位、彈性的私人關系網絡、具體的個人權威、特殊主義觀念,構成了自我主義的主要面向。剖析自我主義的主要面向,其意義不僅在于指出自我主義作為思維結構的特征,更在于分析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 (摘編王建民《自我主義與社會秩序-關于“差序格局”的再思考》)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孔子“善推而已矣”,是因為孔子最注重就是同心圓式的倫?;赝鈹U張的推字。 B.個人主義講究每一個人的平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力,同時,憲法保護每個人的權力。 C.在自我主義的觀念中,個人的基本價值觀會隨著個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立場而產生變化。 D.個人主義崇尚正式的公共規則和程序過程,自我主義推崇人情、面子、關系等的私人聯系。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的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里,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那么被圈子波紋所波及就發生了聯系。 B.雖然孔子的道德系統里離不開差序格局的中心,但是他看到了以“己”為中心主義的相對性與伸縮性。 C.如果一個人不接受外在的幫助,全靠自己的體力與腦力來創造自己的人生,則他是受到個人主義觀念的影響。 D.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里,人們只在私人關系的范疇內發生聯系,因此中國傳統社會中沒有個人主義的現象發生。 3.下列選項最能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B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C.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D.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結構并指出論證方法。(4分) 5.文本中“個人主義”與“自我主義”中哪些觀點善加利用會對今天社會秩序產生借鑒意義?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分) (二)現代文本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守墓人 石鐘山 又是個十年后,人老了,狗似乎仍是壯年,十歲的狗,體力還充沛,動作敏捷,目光有神。人已經七十有八了,腿腳明顯不給力了,走幾步就喘,似乎胸口壓著磨盤,掀也掀不掉,總是一陣陣乏力,渾身的汗毛孔一層層地往外冒虛汗,眼睛也一陣陣發花,冒著金星和銀星。真的老了,意識卻執拗著自己的身體,還想做出年輕時的舉動,守護著房前屋后這山這草,還有樹和花。清晨,早醒的鳥在他周邊喧鬧,鳥的鳴叫是他的鬧鐘,一年四季他每天都是在鳥的叫聲中醒來。他走出低矮的房門,就看到了半山坡上那幾座墓地,不論看與不看,那幾座墓就在自己的眼前。他望了,心里就坦然了,她們還在,似乎她們是為了陪著他而長眠于此地。他望到她們,心里就多了內容,沉甸甸的,很厚重,也幸福得很,似乎自己是個富翁,擁有了整個世界。五十年了,他就在這個叫二龍山的地方守著她們,她們也不曾遠離他,默默地相互守望著,成了一道風景。 五十多年前就是在這座叫二龍山的地方打響了一場伏擊戰。 那會兒,他剛滿二十歲,家住在二龍山的山腰間,三間茅草房,門前依著山坡有一個院子,院子周圍扎著籬笆,民主聯軍撤到這里,他的家便被征用了,做了戰地醫院。他家門前一下子擁進來一批男醫生和女護士,他就是在那會兒認識馬花花、張小草這群護士的。后來,他才知道,她們這群年輕護士是聯軍第一次攻占四平之后才參的軍,之前她們是護校的學生,到這場伏擊戰開始,她們滿打滿算參軍還不到一個月,但她們已經是稱職的戰地醫院護士了。伏擊戰一打響,便有一批又一批傷員被運送下來,她們忙而不亂,輕傷的由她們包扎處理,重傷的送到醫生那里手術縫合。他家那三間房便成了手術室,地下炕上院子里躺滿了傷員。 他加入了擔架隊,和同村的二狗子抬一副擔架。他們冒著敵人的炮彈和吱吱飛過的流彈。每次抬下的傷員都要和護士們做交接。輕傷員留在院子里,重傷員被抬到屋里。馬花花奔跑在這些傷員中間,大聲地指揮著,因為忙碌一張小臉通紅,一雙眼睛睫毛很長,不停地撲閃者,軍裝外面披了件白色的護士服,護士服已經被血染紅了。 村里許多青壯年都加入這場伏擊戰之中,有的往陣地上運子彈,有的參加了擔架隊,他們奔波在后方和戰場之間。遠遠近近的陣地已經焦灼了,槍炮聲已聽不出個數了,像一鍋沸騰的粥,他第一次經歷這種場面,最初他是慌亂的,甚至懼怕。往返陣地和醫院幾次之后,他看到了馬花花、蘇婉婉這些女兵,他慌亂的心開始鎮定了。她們的年齡和自己相仿,甚至比自己都要小,她們在槍炮聲中是那么鎮定自若,仿佛置身戰爭之外,他看著她們冷靜的樣子,自己也隨之沉穩下來。 那次伏擊,一連打了三天三夜,這是一支掩護大部隊轉移的隊伍,他們的任務就是死死地釘在二龍山上,阻止敵人追擊。據說那次伏擊戰聯軍投入了一個團的兵力。他不知一個團有多少士兵,總之,三天后,阻擊部隊撤走時才剩下稀稀拉拉幾百人。 馬花花、蘇婉婉這些年輕的護士卻沒有撤走,她們永遠地留在了二龍山,確切地說,是留在了他家院子里。 伏擊戰打到第三天上午,他和二狗子抬著一位傷員從山上撤下來,正往醫院趕,離他家院子幾米時,他看到一發炮彈在他家院中央炸開來,有兩個停放在院內等待救護的傷員被炸上了天,馬花花、張小草她們奔出來,去拖那些躺在院子里的傷員,就在這當口,又有幾發炮彈落了下來,接二連三地在院子里炸響了。他親眼看見,她們被炮彈炸飛,有的直接倒在了地上。關于她們的記憶在那一瞬間定格了。一群年輕的女護士永遠留在了二龍山。 聯軍撤走的那天夜里,全村男女老少集體出動,就近掩埋了這些陣亡的士兵。幾個女兵是被他掩埋的,就埋在他家院外幾百米開外的地方,他整理她們的尸體時,仍然記得她們的名字,張小草、馬花花、蘇婉婉、蔡蓉蓉,一群鮮活漂亮的女孩子,在幾發炮彈落下后她們長眠在此。 就是在那次戰役中,他參了軍,成為一名戰士,又過去不久,東北解放了,部隊出關南下。隊伍一出關家就越來越遠,他一直不能忘記那幾位護士,她們就留在他的家門前,每當想起家都會想起她們,仿佛她們已經成為家庭中的一員,無論走到哪里,似乎都有一雙雙目光不離不棄地跟著他。 隊伍越走越向南,他們已經來到了海南島,他是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負的傷,一個敵人的機槍:子彈擊中了他的右臂,就此他失去了右臂。 解放海南島戰役之前他已經是連長了,傷好后組織勸他留在海南。但他異常想家,想家中的父母,還有留在他家門口的那幾位女護士,他自己都說不清這種思念和掛記從何說而來,總之他就是從心里思念,仿佛她們不是被掩埋了而仍然活著,就站在他家院予里奔跑著忙碌著。 在他的堅持下,他轉業回到了二龍山,只有回到家里,他才踏實。他抬眼望著二龍山,在心里.一遍遍的說:“我回來了,哪兒也不去了。” 不久后的一天早晨,他仍像往常一樣,從床上下來挪到門口,狗已經把小凳叼在門前;他坐下倚在門框上,太陽出來了,照在他的身上,曬滿了整個小院。墓地在不遠處,籠在他的目光里,他一直睜著眼向前凝望著。 他走了。 (有刪改) 文本二: 關于生命的審美意蘊。這種意蘊,在石鐘山此前眾多作品中,并非沒有,只是沒有像這三部作品展現得如此鮮明突出。這讓我覺得,這三部作品對于作家來說,可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意義。它意味著作家在這個年齡階段和時代背景下,對于創作、對于生命的思考都進入到一種新的境界。我把這種境界概括為,以愛為線索的生命審美。 何謂“以愛為線索的生命審美”?這本是個哲學命題,放置在文學創作領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創作觀念。在這種創作觀念的影響下,作家自覺用愛的眼光、愛的觸角、愛的思維,去感受生命百態,去思考生命的價值意義,進而通過作品表達作家對于生命的審美觀念。在這樣的作品當中,以愛為核心的情感,成為作品勾連情節、設置矛盾沖突的主要線索;生命成為隱含在作品背后的主要審美對象;愛對于生命的塑造過程及結果,構成了作家表達生命審美觀念的載體。 “愛”與“生命”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讓“生命”直接成為審美對象。此時,情節、人物、環境等故事元素已然被置于次要地位,而由這些元素疊加融合后所傳遞的觀念,則成為作品最重要的部分一一對愛的認識,對生命的認識,對愛之于生命的認識。 (摘編自栗振字《石鐘山三部新作:以愛為線索的生命審美》)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心里就坦然了”“也幸福得很”“擁有了整個世界”,寫出了大山里那幾座烈士墳墓構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B.村里的許多青壯年都主動參加這場“伏擊戰”,并用自己的方式戰斗著,表現了當時青壯年的識大理、明大義的品質。 C.“他”參軍后,無論走到哪里,總感覺“有一雙雙目光不離不棄的跟著他”,因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護士們生命的延續。 D.當“他”回到家鄉二龍山,心里一遍遍地想著,“我回來了,哪兒也不去了。”展現了“他”對回到家鄉的喜悅之情。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寫到老人在二龍山守墓五十年,從后文“伏擊戰”的詳細敘述中得知守墓的對象是當年參戰犧牲的護士們,前后照應,使小說情節更完整。 B、小說幾乎沒有設置懸念重重的情節,激烈的矛盾沖突,只是在平靜的敘述中,將一個沉甸甸的生命寄托顯得愈加厚重。 C.小說對“他”去世的場景描述,作者雖寫的很克制,但仍表現出較濃郁的悲傷情緒,同時體現出對“他”這種生命價值的贊揚。 D.雖然一人一狗的守墓生活描寫的平淡無奇,但“他”的默默守護卻承載著人間的大愛和生命的價值,這直擊人的內心深處的靈魂。 8.護士們和“他”都在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過程體現出了某些精神品質,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6分) 9.文本二談到“以愛為線索的生命審美”的創作觀念,請結合文本一分析這樣寫的藝術效果。(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