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jīng zhé),古稱“啟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 (1)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2) 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 (3) 春雷已驚蟄,猶以寒自疑。 (4) 劃若震雷驚蟄戶,爛如奎宿照云端。 (5)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6) 又如春雷動,初驚蟄龍蛇。 (7) 一鼓輕雷驚蟄后,細篩微雨落梅天。 ![]() (8) 雷雨還驚蟄,潛藏重發牙。 (9) 只恐揮毫驚蟄龍,金相玉質音玲瓏。 (10) 為聞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驚蟄。 (11) 百蟲誤驚蟄,生理亦已虧。 (12) 連皷將驚蟄,高枝已變鶯。 (13) 遲日照高嶺,新雷驚蟄龍。 (14) 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 (15) 堪笑不能驚蟄戶,空將胡蝶夢魂驚。 (16) 浮云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 (17) 杏花驚蟄寒,唾壺敲欲破。 (18)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 (19)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20) 春雷驚蟄戶,海日浴鯨波。 (21) 新春一聲雷未聞,何得龍蛇已驚蟄。 (22) 春柳臥生根,早雷驚蟄戶。 (23) 恰似春雷未驚蟄,髯龍頭角暫皤泥。 (24) 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 (25) 雨催驚蟄候,風作勒花開。 (26) 君壯雷驚蟄,吾衰月闕團。 (27) 已過驚蟄日,未聽候蟲聲。 (28) 冬月不啟壁,深慮驚蟄蟲。 (29) 冷泉二月雷驚蟄,燒尾金鱗化作龍。 (30) 州人歲入貢,雷霆未驚蟄。 (31) 是日乃書驚蟄節,鳴蛙已傍小池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