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 新破荊州得水軍,鼓行夏口氣如云。 千艘已共長江險,百勝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強要一斗,君臣已定勢三分。 古來伐國須觀釁②,意突成功所未聞。 【注】①觜距:禽鳥的嘴和爪甲。比喻決勝的武器或力量。②觀釁:窺伺敵人的間隙以便行動。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首聯所寫之事與《赤壁賦》“破荊州,下江陵”所依據的歷史事實基本相同。 B. 一、二聯以描寫為主,三四聯以議論為主,具體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 C. 第三句緊承上句士氣如云的場景,寫千艘戰船橫布長江,突顯曹軍雄壯氣勢。 D. “安知赤壁焚”強調了曹軍在赤壁的意外慘敗,并與結句“未聞”形成呼應。 16. 請從內容 、 表 達方式、風格中任選兩個角度簡要分析本詩與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的不同。(6分) 參考答案 15.B(“一、二聯以描寫為主”錯,一、二聯是寫曹操攻下荊州得到諸多水軍,于是帶領千艘戰船到達赤壁準備與孫劉聯軍大戰,結果沒想到一把大火燒了戰船。這是記敘了曹操赤壁之戰的情景,因此一、二聯以記敘為主。) 16.(1)內容:①聚焦的歷史人物不同。蘇轍詩聚焦于曹操;蘇軾詞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蘇轍詩從曹操的失敗中得出結論,認為自古以來攻伐他國需要等待時機、準備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蘇軾借追憶周瑜的功業來抒發自己年華老去、功業未成的感慨。 (2)表達方式不同:蘇轍詩以記敘、議論為主;蘇軾詞以描寫、抒情為主。 (3)風格不同:蘇轍詩樸實無華,理性客觀;蘇軾詞雄渾豪放,感情充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