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張燈、看燈、賽燈的習俗,燈是元宵的主要節俗之一,故人們又常以燈節稱之,可見元宵與燈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元宵燈節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了辦公。而且燈節這三夜“敕許金吾馳禁,以看燈”(《兩京新記》),也就是暫停執行禁止夜行的法令,讓都市中的士民盡情張燈、觀燈、游樂,即使擁近宮城,禁衛軍也不得干涉。所以,唐代燈節空前興盛、熱鬧。 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國,雖經過由興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燈節,依然是興盛不衰。 元宵節又稱“燈節”,是以展示各種各樣的彩燈為主要活動內容的。說起當時的彩燈規模之大,著實令人瞠目結舌。這些壯麗的彩燈,吸引著滿城市民出來觀賞,初唐詩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記其盛況:“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長安城的元宵之夜,簡直就是個花燈的世界,環顧四周,到處都是火樹銀花。連護城河上的橋梁也布置了燈盞,遠遠望去,如同星橋,由于官府解除了“宵禁”,所以橋上的鐵索也打開了。游人涌動,遮掩了馬匹蹚起的塵土,明月升起,似乎是追隨游人也來觀燈。 ![]() 詩人段成式在《觀山燈》中,對彩燈作出細致的描寫:“火樹枝柯密,燭龍鱗甲張。”高大的燈火之樹,勾畫出密集的枝柯;巨大的龍形燈盞,張開了鮮艷的鱗甲。如此造工,可謂驚人。 詩人張說在《踏歌辭》中寫道:“龍銜火樹千燈艷,雞踏蓮花萬歲春”,所謂“龍銜火樹”、“雞踏蓮花”,也是對花燈造型的具體描繪。如此盛況,難怪詩人崔液在《上元夜》中說:“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中唐著名詩人元稹的燈節的詩篇,則是當時燈節盛狀的寫照。其詩云:“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這說明燈節不僅京都長安興辦,而東京洛陽燈節時也是“漫掛紅紗滿樹頭。” 晚唐的李商隱,當他聽說京都長安舉辦盛大的燈節,自己不能前去觀賞,甚感遺憾,故寫《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中的“紫姑”,即廁神。據說生前是身份低微的小妾,因受虐待,正月十五夜死于廁中。紫姑神能“卜將來蠶桑并占眾事”,還善于猜謎,在神的世界中雖然是不起眼的小神,卻被人們同情和喜愛。 元宵之樂,不只是觀賞燈火,還有輕歌曼舞,為人助興。歌舞演出者多由官府組織的歌妓充當。在明朗的月光下,在火樹銀花旁,衣裝艷麗的歌妓們,在鼓樂簫笛的伴奏中,或清展歌喉,或翩然起舞。唐詩中,有大量的作品反映出元宵歌舞的盛況。詩人王諲在《十五夜觀燈》中寫道:“停車傍明月,走馬入紅塵。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歌舞的場地由歌樓舞榭移到了大街上,唱得更妙、舞得更新了。這顯然是大眾節日的歡樂氣氛助長了歌妓們的情緒。 詩人顧況在《上元夜憶長安》中寫道:“處處逢珠翠,家家聽管弦。”珠翠,這里是代指歌妓,說處處都能遇到歌妓的演出,可見此夜歌舞場面之繁多。詩人崔液在《上元夜六首》中,反復記錄歌舞之妙,“公子王孫意氣驕,不論相識也相邀。最憐長袖風前弱,更賞新弦暗里調。”一個“弱”字,寫出舞姿之輕盈,一個“暗”字,寫出演奏之嫻熟。欣賞這樣的輕歌曼舞,自然令人流連忘返:“星移漢轉月將微,露灑煙飄燈漸稀。猶惜路旁歌舞處,躊躇相顧不能歸。”月亮西沉,燈火稀疏,歌舞已罷,游人仍舊徘徊相看,不忍離去。 關于元宵節的古詩詞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游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