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入,帝頗心動,下鸞及成國公朱希忠,侍郎聶豹、張時徹議。鸞攘臂詈曰:“豎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勢難中止。帝尚猶豫,鸞復進密疏,乃下繼盛詔獄,貶狄道典史。其地雜番,俗罕知詩書,繼盛簡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經師教之。鬻所乘馬,出婦服裝,市田資諸生??h有煤山,為番人所據,民仰薪二百里外,繼盛召番人諭之,咸服曰:“楊公即須我曹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番民信愛之,呼曰“楊父”。 已而,俺答數敗約入寇,鸞奸大露,疽發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繼盛言,稍遷諸城知縣。月余,調南京戶部主事。三日,遷刑部員外郎。當是時,嚴嵩最用事,恨鸞凌己,心善繼盛首攻鸞,欲驟貴之,復改兵部武選司。而繼盛惡嵩甚于鸞,且念起謫籍,一歲四遷官,思所以報國。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大怒,下繼盛詔獄。系三載,有為營教于嵩者。其黨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養虎者耶,將自貽患。”嵩頷之全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殺二人比讓秋審因附繼盛名并奏得報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棄西市,年四十,臨刑賦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天下相與涕泣傳頌之。 (節選自《明史·楊繼盛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嵩頷之會/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殺二人/比秋審/因附繼盛名并奏/得報 B.嵩頷之/會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描帝意必殺二人/比秋審/因附繼盛名/并奏得報 C.嵩頷之/會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殺二人/比秋審/因附繼盛名并奏/得報 D.嵩頷之會/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殺二人/比秋審/因附繼盛名/并奏得報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又稱表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與“名”意思相同或相近。 B.侍郎,官名,創建于漢代,隋唐之時為掌管國家政務的六部各部之長官之副。 C.詔獄,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監獄,即此監獄的罪犯都是由皇帝親自下詔書定罪。 D.謫籍,古代登記謫降者的籍冊,亦指謫降者的行列,文中“謫籍”是后一種。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楊繼盛有先見之明。楊繼盛堅決主張抗擊外侮,反對妥協辱國,曾上疏申明不可議和的十大理由和五種錯誤。不久,俺答果真毀約,屢次進犯。 B.楊繼盛為官盡職。楊繼盛被貶到邊地時,為了改變當地文化教育落后的局面,聘請塾師,教化子弟,資助學生;并改變了番人獨據煤山的狀況。 C.楊繼盛忠于朝廷。在仇鸞的奸謀暴露后,因為皇帝的反思,楊繼盛一年之內四次升官。想到自己在貶官時被起任,感念皇恩,一心想著如何報國。 D.楊繼盛經歷坎坷,卻不改忠直。他直言上疏,卻受到仇鸞誣陷遭貶;被起用后,繼續一心為國,彈劾嚴嵩。被嚴嵩報復致死,卻仍懷報國之心。 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鸞中情怯,畏寇甚,方請開互市市馬,冀與俺答媾,幸無戰斗,固恩寵。 (2)繼盛召番人諭之,咸服曰:“楊公即須我曹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 答 10.C(3分)“嵩頷之。會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殺二人,比秋審,因附繼盛名并奏,得報。” 11.A(3分)“意思相同或相近”說法不全面,應是“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 12.C(3分)四次升官并非皆因皇上。 13.(1)仇鸞心中膽怯,非常畏懼敵寇。于是請求開設互市買賣馬匹,希望與俺答媾和,希望不要發生戰爭,鞏固(皇上對自己的)恩寵。(“中”“市”“媾”“幸”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楊繼盛召集番人教諭他們,(番人)都服從說:“楊公即使需要我們的營帳也愿意拿出來,何況煤山呢!”( “諭”“即”“我曹”主語省略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參考譯文: 楊繼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任兵部員外郎。俺答侵犯京城,咸寧侯(官爵名)仇鸞因為盡力于王事的緣故而受寵?;实勖畛瘥[擔任大將軍,倚靠他來對付敵寇;仇鸞心中膽怯,非常畏懼敵寇。于是請求開設互市買賣馬匹,希望與俺答媾和,希望不要發生戰爭,鞏固(皇上對自己的)恩寵。楊繼盛認為仇恨和恥辱未曾洗雪,立刻議和顯示軟弱,太辱沒國家,于是上奏說了十不能(議和)的理由,指出(議和)的五條錯誤。 奏疏呈給皇帝,皇帝很是動心,下詔讓仇鸞以及成國公朱希忠,侍郎聶豹、張時徹等人議論。仇鸞捋起袖子,露出胳膊罵道:“小子沒有親眼目睹敵寇,難怪他會輕視敵人。”眾大臣就說,派遣出使的官員已經上路,在這種形勢下已經難以停下來?;实圻€是猶豫,仇鸞又進呈密疏,于是將楊繼盛關進詔獄,貶為狄道典史。那個地方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百姓很少懂得詩書,楊繼盛挑選了子弟中出眾的一百多人,聘請三位經師教授他們。賣掉所乘的馬匹,拿出夫人的服裝,賣掉田地資助眾多的讀書人??h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據,百姓要到兩百里外去砍柴,楊繼盛召集番人教諭他們,番人都服從說:“楊公即使需要我們的營帳也愿意拿出來,何況煤山呢!”番民信任愛戴他,稱他為“楊父”。 不久俺答多次違背條約入侵,仇鸞的奸謀徹底敗露,背上生毒瘡而死,朝廷將他暴尸示眾。(此時)皇帝才想起楊繼盛的話,不久升遷他為諸城的知縣。一個多月后調任他為南京戶部主事。三天后又升遷他為刑部員外郎。在這時,嚴嵩最受寵專權,仇恨仇鸞權勢超過自己,心里認為楊繼盛當初首先攻擊仇鸞的做法非常好,想讓他立刻顯貴,又改任他為兵部武選司。然而楊繼盛對嚴嵩的厭惡更甚于仇鸞,而且念及自己從貶官行列被起復,一年內四次升遷官職,正在想如何報效朝廷。上任才一個月,就起草奏章彈劾嚴嵩。 疏奏呈上,皇帝非常惱怒。將楊繼盛關入詔獄。關了三年,有人替他向嚴嵩求救。嚴嵩同黨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說:“您沒有看見過養老虎的人嗎?將給自己留下禍患。”嚴嵩點頭同意,恰逢都御史張經、李天寵犯罪被判死刑,嚴嵩猜測皇帝意圖必然要殺這兩人,等到秋審,就附上楊繼盛的名字一并上奏,得到(同意)的回復。于是楊繼盛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在西市被處斬暴尸,死時四十歲。將要受刑時賦詩一首:“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天下的人一起為他哭泣,傳揚他的事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