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yeegw"></optgroup>
  • <optgroup id="yeegw"></optgroup>
  • ?

    當前位置: 首頁 > 古詩名文 > 高中古詩文 >

    《三槐堂銘》閱讀答案及翻譯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fenglinsheying.com    發布時間:2018-04-05 21:24
    三槐堂銘
    蘇  軾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后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于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蓋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于身,責報于天,取必于數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馀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銘曰:
    “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其可必也審矣      審:明白
    B.蓋嘗手植三槐于庭    嘗:嘗試
    C.今夫寓物于人        寓:寄放
    D.以世其家            世:繼承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
    A.松柏生于山林
    顯于漢、周之際
    B.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
    而見其子懿敏公
    C.吾以所見所聞考之
    王城之東
    D.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
    何其子孫之多賢也
    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而放肆
    B.厚施而不食其報
    為國家做了很多好事卻沒有得到福報
    C.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王氏的福份大概還沒有興起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郁郁蔥蔥的三棵槐樹,象征著晉公一家的才德
    12.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6分)
    ①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
    ②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
    13.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晉國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樹而得名。
    B.晉國王公的兒子魏國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祿榮耀十八年。
    C.晉國王公仁愛厚施,其子孫多賢,證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觀點。
    D.魏公的兒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詩文,傳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風。
    14.蘇軾認為“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意思是關于善惡報應,有的要一直到子孫后代才能表現出來,這也是上天確定已久的。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請結合上述選文或閱讀積累簡述理由。(5分)

    9.B(3分)  嘗:曾經。
    10.C(3分)  A項,介詞,在。B項,轉折連詞,但、但是。C項,代詞,它;助詞,的。D項,代詞,他的。
    11.C(3分)  應為“王氏的福份大概還遠遠沒有完結”。
    12.參考答案:①世上議論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顯示出來就去責求它,因此認為上天是渺茫難以捉摸的。②天下的人都期盼(朝廷)任命(他)為宰相,但他最終因為性格正直而不被當時朝廷所容納。
    評分建議:6分。每句譯出句子的整體大意,得1分;第①句的“論”、“定”、“求”、“以……為……”等詞或句式,第②句的“望”、“以(之)為”、“卒”、 “……于……”(被動句)等省略現象或詞或句式,每譯準一個得0.5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3.D(3分)  應是“懿敏公的兒子鞏”,而不是“魏公的兒子懿敏公”。
    14.答案示例及賦分建議:我贊同蘇軾的觀點(1分,得此1分須有后面簡述的內容支撐,只答“贊同”或“不贊同”不能得此1分)。文中,晉國公功勛卓著,文武忠孝,最終卻因性格正直而不被當時朝廷所容,(2分)但他的子孫后世卻能夠居高位、享福祿、正品行、傳家風,福份如三棵槐樹一樣郁郁蔥蔥??梢?,蘇軾的觀點是正確的。(2分)
    評分建議:能夠自圓其說即可。如果答為“不贊同蘇軾的觀點”,且能夠結合閱讀積累簡述理由亦可。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上天的賞善懲惡是必然的嗎?但賢德的人不一定顯貴,仁愛的人也不一定長壽。上天的賞善懲惡不是必然的嗎?但行善仁愛之人一定有出眾的后代。這兩種說法該怎樣折中裁斷呢?我聽申包胥曾經這樣講過:“人堅持自己的意志就可以戰勝天,天遵循自己的意志也能勝過人為的努力。”世上議論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顯示出來就去責求它,因此認為上天是渺茫難以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而放肆。盜跖的長壽,孔子、顏回的困厄,這都是上天的意志還沒有最終顯示出來的緣故。松柏生長在山林之中,它起初被圍困在蓬蒿之下,遭到牛羊的踐踏;但它最終的結果,是四季常青,歷經千年仍青翠挺拔,這就是上天意志的最終顯示。關于對人的善惡報應,有的要一直到子孫后代才能表現出來,這也是上天確定已久的。我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檢驗它(上述說法),上天的意志一定會展現的,這是明白無疑的。
    國家將要興盛時,必定有世代積德的大臣,為國家做了很多好事卻沒有得到福報,但這以后,他的子孫后代能夠與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祿。已故的兵部侍郎、晉國公王公(王佑),在后漢、后周之際就已經顯揚,并先后輔佐了太祖、太宗兩代皇帝,文武才能兼備、忠孝品德高尚,天下的人都期盼(朝廷)任命(他)為宰相,但他最終因為性格正直而不被當時朝廷所容納。(他)曾親手在庭院里種植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后世子孫將來一定有位列三公的。”后來他的兒子魏國文正公(王旦)果然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間做了宰相,那時正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無事的時候,(魏國公)享受福祿榮華十八年?,F在如果把東西寄放在別人處,第二天去取,有取得到的也有取不到的;但晉國公自身修養德行,希望得到上天的福報,在幾十年之后收取到了必然的回報,就如同手持契約的左半,一手交契一手拿回所得一樣。我因此知道上天是必然要表達它的意志的。
    我沒能趕得上見到魏國公,但見到過他的兒子懿敏公。他以直言敢諫侍奉仁宗皇帝,出外帶兵、入內侍從三十多年,(即使是)這種爵位也不足以和他的才德相稱。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興盛嗎?為什么他的子孫有這么多的賢能的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晉國公與李棲筠(唐代賢相)相比,他們兩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氣節,確實不相上下。而李棲筠的兒子李吉甫,孫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貴和王氏也差不多,但李氏忠誠、寬恕、仁厚、樸實的品德則不如魏公父子。從這點來看,王氏的福份大概還遠遠沒有完結!
    懿敏公的兒子王鞏與我曾有過交往,他注重品行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這樣來繼承他家世代的優良家風,我因此作(這篇)銘(把它)記了下來。銘文為:
    “美好而崇高呀!魏國公的德業,與三棵槐樹一起萌生、成長。辛勞的培植,一定要經過一代才能長成。當了真宗的宰相,國家四境安康?;貋砜此募?,槐蔭遮滿庭院。我們這些沒有才德的普通人,早晨不顧慮晚上,乘有利時機追求名利,哪里顧得上自己的道德修養?也許有僥幸的時候,有可能會不耕種就有收獲。如果沒有賢德的君子,怎么能治理國家?京城的東面,是晉國公的住所,郁郁蔥蔥的三棵槐樹,象征著晉公一家的才德。啊,多么美好崇高!”


    文章標簽:




    相關閱讀

    蘇轍《潁濱遺老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詩經兩首》閱讀練習答案及賞析
    “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郡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
    “周顗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徹”閱讀答案及原
    “耶律乙辛,字胡睹袞,五院部人”閱讀答案及句子
    劉大櫆《封大夫方君傳》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有幫助
    (0)
    ------分隔線----------------------------
    ? 免费a级毛片
    <optgroup id="yeegw"></optgroup>
  • <optgroup id="yeegw"></op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