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三家分晉》)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B.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C.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D.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此處意同《燭之武退秦師》秦伯之“伯”。 B.邑,會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鎮。“萬家之邑”屬于規模較大的邑。 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依次設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 D.《周書》,《尚書》的組成部分?!渡袝放c《詩》《禮》《易》《春秋》合稱“五經”。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智伯治理國家,與韓康子、魏桓子飲宴,智伯行事不得體;智國聽說此事,就來勸告,智伯不采納他的意見。 B.段規認為智伯貪財好利、剛愎自用,給他土地后他又會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智伯就一定會對其使用武力。 C.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因其毫無理由而不想給,但在任章勸說下,向其獻上了一塊有萬戶人家的邑。 D.司馬光認為智伯滅亡是因為他的才勝過了德,治國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與德的先后,又要擔心失去人才的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分)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4分) 14.任章根據什么得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的判斷?請簡要回答。(3分) 參考答案 10.D(句意:智伯勃然大怒,率領韓與魏兩家甲兵前去攻打趙家。趙襄子派張孟談秘密出城來見韓、魏二人,于是兩人秘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大敗智伯的軍隊,于是殺死智伯,又將智家族人盡行誅滅。“攻趙氏”為動賓結構,不能斷開;“趙襄子”是下句主語,其前斷開,排除AC。“張孟談”是“潛出見二子”的主語,兩者不應斷開,排除BC。故選D。) 11.A(A.“此處意同《燭之武退秦師》秦伯之‘伯’”錯,“智伯”的“伯”不是爵位。) 12.D(D.“又要擔心失去人才的事”錯。原文是“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意思是“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值得擔心呢”,可見,不是擔心失去人才的事。) 13.(1)如今主公一次宴會就羞辱別人的主君與臣相,又不防備(他們報復),說“他們不敢發起災禍”,這種態度恐怕不行吧?。?分); (2)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導致家國滅亡的多了,難道只有智伯嗎?(4分) 14.①智伯索求土地成功,必定驕傲而輕敵,諸位大夫因為恐懼而互相團結。②用互相團結的軍隊對付輕敵的智伯,智氏的命運一定不會長久了。(3分,一點1分,兩點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