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子規① 棲霞山中子規鳥②, 口邊血出啼不了。 山僧后夜初入定③, 聞似不聞山月曉。 注釋 ①子規:鳥名,即杜鵑。相傳古蜀帝杜宇亡,去化為杜鵑,于山中啼叫以至泣血。 ②棲霞山: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北約20公里。山有三峰:鳳翔、龍山、虎山,并有棲霞寺、千佛崖、舍利塔等勝跡。 ③后夜:佛教將一夜分為初、中、后夜。入定:指僧人靜坐斂心,使心定于一帶處。” 譯文 棲霞山中子規嗚叫, 口邊出血啼聲不了。 山僧后夜已經人定, 是否聽到山月知曉。 鑒賞 杜鵑鳥在山中聲聲凄厲的啼叫,勾起世人多少愁緒、多少感傷。顧況有另一首《子規》詩,詩言:“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杜鵑的啼聲對人有種感染、移情的作用??蛇@首《聽子規》詩,偏偏寫這么一位禪僧,在杜鵑鳥無休歇的泣血的啼叫聲中,默然入旦定,紋絲不動。他是已參透了人世間的大喜大悲而大徹大悟,還是他入定之后,六根清靜,杜鵑烏啼聲已充耳不聞呢。他的表情那么淡漠,他的心思旁人無法知曉。他神情高遠、靜穆有如山間那一輪明月。惟有明月才是他的相知。他是否聽到烏鳴,聽后又是何種感受,作者將一個神秘的懸念留給了靜靜的山月。 作者簡介 顧況(約727—820),字逋翁,號華陽山人,蘇州海鹽(今屬蘇州)人。曾長期定居海鹽橫山禪寂寺側。公元757年(至德二年)進士及第。曾任校書郎、著作郎。在朝“不能慕順”、“傲毀朝列”,貶為饒州司戶參軍。公元794年(貞元九年)秋,去職歸隱,游于江、浙、皖一帶。此地區,道教天師道與禪宗南宗極為發達。顧況曾從叔父虎丘僧七覺受佛經。儒家“詩教說”、莊子“天籟說”及禪宗的“機悟說”,在顧況崇尚自然的思想中糅合為一體?!稖胬嗽娫挕吩u:“顧況詩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風骨處。”《全唐詩》存其詩4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