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來的。娘一把揭過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鍋蓋,一股香氣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鉆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睜開眼睛,面前是一盆熱氣騰騰的甜醅子。娘說,你看今年這甜醅發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樣。五月把舌頭伸給娘,說,讓我嘗一下。娘說,還沒供呢,端午吃東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從被筒里翻出來。 等他們洗完臉,爹和娘已經在院子里擺好了供桌,娘已經把甜醅子和花饃饃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種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無數的神仙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等著享用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點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無比莊嚴地說:“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吉祥,那兒吉祥,/處處都吉祥。/……” 爹念叨完,帶領他們磕頭。六月不知道這頭是磕給誰的,但六月覺得跪在地上磕頭的這種感覺特別美好。供完,娘說,先墊點底,趕快上山采艾。說著給他們每人取了一碗底兒。娘說上山采艾時必須吃一點供品,能抵擋邪門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麥酵的,光聞著就能讓人醉?;x饃也讓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著,娘給他們綁花繩,說這樣蛇就繞著他們走了。又給他們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點兒全面武裝的味道,讓六月心里生出一種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霧里走著。六月看著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舉在鼻子上,狠命地聞。五月看見,香氣成群結隊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鉆,心疼得要死,伸手去奪,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著六月的鼻孔,看見香氣像蜜蜂一樣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飛。五月把香包舉在鼻子前面聞,果然不像剛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張一張,蜂陣只剩下一個尾巴在外面了。嘿嘿。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經試手做了兩個香包了。娘說,早學早惹媒,不學沒人來。五月就紅著臉打娘。娘說,女靠一個巧,巧是練出來的。五月就練。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東拼拼西湊湊。 但六月很快就忘了這個問題,因為他看見了蛇。五月既迅速又從容地移到六月身邊,把六月抱在懷里。六月說,我們的手腕上不是綁了花繩兒了嗎,我們不是吃過供過的花饃饃了嗎?五月說,娘不是說只要你不傷它它就不會傷你嗎?六月說,娘不是說真正的蛇在人的心里嗎? 這樣說著時,那圓開始轉了,很慢,又很快。當他們終于斷定,它是越轉越遠時,五月和六月從對方身上,聞到了一種香味,一種要比香包上的那種香味還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針,如何戴頂針。五月第一次體會到了用頂針往布里頂針的快樂,把兩片布連成一片的快樂。五月縫時,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針就不防滑脫,頂到肉里去,血就流出來。五月疼得齜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針,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頂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從未有過地感覺到“大家”的美好。即使是那些他們平時憎惡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愛。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頂。太陽從東山頂探出頭來,就像一個香包兒。上山采艾的人們就像聽到太陽的號令似的一起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說,這艾就要趁太陽剛出來的一會兒采,這樣采到的艾既有太陽蛋蛋,又有露水蛋蛋。這太陽蛋蛋是天的兒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兒,它們兩人全時,才叫吉祥如意。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陽和露水說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時用來叫他們的。六月蹲下來,拿出籃子里的刃子準備采艾。但是六月卻下不了手。一顆顆瑪瑙一樣的露珠蛋兒被陽光一照,像是一個個太陽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為啥要用蛋蛋來稱呼太陽和露珠兒。一刃子下去,就會有好幾個太陽蛋蛋死掉。 六月還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說,如果你覺得它們可憐,你可以先把它們搖掉啊,讓它們躺到地里慢慢睡去。這一搖,又把六月的心搖涼了,讓六月看見了一個個美的死去原來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這美的不牢靠。而讓這些美死去的,卻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對自己開始懷疑起來。六月開始采艾。采著采著,就把露珠兒和手的問題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種美好中去。那就是采。刃子貼地割過去,艾乖爽地撲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著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說,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覺得有無數的吉祥如意撲到他懷里,潮水一樣。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現在,六月和五月的懷里每人抱著一抱艾,抱著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們的腳步把我的懷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通過描寫五月和六月被香氣熏醒后起床的場面,表明傳統端午佳節的活動對孩子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B.在上山采艾的途中,小說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姐弟搶香包的細節,表現了六月的俏皮可愛和姐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C.小說中五月縫香包的情節,運用了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交代了六月的關注,也表明五月初學用針的生澀。 D.結尾處的“把我的懷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表現了作者對淳樸民俗的眷戀,對人性本真的溫情呼喚。 7.關于文中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呼應了上文吃供品避邪、戴花繩防蛇的情節,也為姐弟采艾的路途制造了波瀾。 B.“既迅速又從容地移到六月身邊,把六月抱在懷里”,表現了五月對弟弟的愛護。 C.“只要你不傷它它就不會傷你”等說法,表明作者主張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 D.在斷定蛇轉遠時,五月和六月聞到對方身上比香包還香,表明姐弟都乳臭未干。 8.山頂采艾,六月的思緒隨著他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6分) 9.一般人寫端午節,難以避開寫吃粽子和賽龍舟等大家熟知的習俗。本文卻獨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傳統的端午佳節,這取得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 參考答案 6.C 【解析】“語言描寫”說法錯誤。該部分運用了神態描寫和心理描寫,并沒有運用語言描寫。 7.D 【解析】“都乳臭未干”說法錯誤。應該是在斷定蛇轉遠后,姐弟二人覺得獲得了真正的安全,心情轉好,感到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 8.①在太陽剛出來的山頂上,六月對姐姐把太陽和露水說成“蛋蛋”感到奇怪。②理解了姐姐的說法,對被陽光照射成“太陽崽子”的露珠蛋兒心生憐憫。③對采艾搖落露珠,發現“美的死去原來是這樣簡單”而心生“懷疑”。④受到大家采艾的感染,從而沉浸到“采”的美好中去,甚至由衷發出“多美啊”的贊美。(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得滿分) 9.①從情節內容上看,小說以極具地域特色的端午節上供、戴香包、綁花繩、采艾等民俗活動為敘述內容,豐富并提高了讀者對端午節傳統習俗的認知。②從敘述視角上看,小說以兒童視角展開敘述,寫出兒童對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純真無邪的心理,很好地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③從敘述方式上看,小說在對現實的順敘中使用了插敘的手法,在采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對姐姐縫香包的回憶,豐富了小說內容,也舒緩了情節節奏。(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